脀字概述
〔脀〕字拼音是zhēng,部首是月,总笔画是10画。
〔脀〕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丞、"⺝"”或“丞、"⺼"”。
〔脀〕字仓颉码是NEMB,五笔是BIGE,四角号码是17227,郑码是XKAQ。
〔脀〕字的UNICODE是U+810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024,UTF-32:00008100,UTF-8:E8 84 80。
〔脀〕字异体字是?、?、?、?、?、?。
脀的意思
脀
zhēngㄓㄥ基本解释
①把牲体放入俎中。
②已盛牲体的俎:“宗人告祭~。”
脀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49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981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947頁,第23字
音《唐韻》:署陵切;《集韻》:辰陵切,音承。
《說文》:騃也。
《博雅》:癡也。
音又,《集韻》:諸應切,音證──一曰臖脀,腫也。
音又,《廣韻》:煮仍切;《韻會》:諸仍切;《正韻》:諸丞切,音蒸。
《廣韻》:升也、以牲實鼎也。
《儀禮・燕禮》:脯醢無脀。〔註〕脀,俎實。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吿祭脀。〔註〕脀,俎也。〔釋文〕脀,之承反。〔疏〕脀者,升也。謂升特牲體於俎。
例《集韻》或作。
注解
〔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脀〕字拼音是z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丞、⺼。
〔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ēng] ⑴ 把牲体放入俎中。⑵ 已盛牲体的俎:“宗人告祭~。”
脀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