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从航拍、农业、物流到娱乐等,无人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人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机场周边空域的非法飞行(俗称“黑飞”),已成为影响航空安全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以近期多起机场出现无人机干扰导致多趟航班延误的事件为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事件回顾
湖北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事件
9月24日晚,湖北宜昌三峡国际机场疑似遭遇无人机干扰,导致多趟航班出现延误和备降,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从当晚9时多开始,基于公共安全原因,航班进入不正常状态,部分后续未保障完毕的航班被取消,另有航班出现延误和备降情况,直至深夜零时才恢复正常,宜昌市公安局三峡机场分局证实,当晚确实有无人机在飞,并已协调警力进行现场处置。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事件
无独有偶,9月11日晚,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也因无人机干扰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据官方通报,当晚19时33分,因无人机导致的公共安全原因,航班起降受到影响,机场紧急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联合应急处置预案黄色等级响应,据统计,截至当晚21时35分,已有29个航班延误,8个航班被取消,另有32个航班备降到其他机场,影响了约3000名旅客的行程,此次事件不仅给旅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原因分析
无人机“黑飞”现象频发
无人机“黑飞”是指未经批准或未按照规定进行的无人机飞行活动,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无人机“黑飞”现象也愈发严重,一些无人机爱好者或非法分子无视法律法规,擅自在机场周边等敏感区域放飞无人机,严重威胁航空安全。
监管盲区与技术挑战
无人机非法飞行行为频发的原因之一在于监管盲区,目前,虽然相关部门已加强了对无人机飞行的监管,但由于无人机种类繁多、飞行高度低、体积小、速度快等特点,使得低空探测和监管难度较大,现有技术如雷达探测低慢小目标效率不高,光电探测易受天气影响,无线电信号也容易被干扰,这些都增加了防范无人机非法飞行的难度。
公众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无人机使用者对航空安全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往往只关注无人机的娱乐或实用功能,而忽视了其可能对航空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这种公众安全意识的淡薄也是导致无人机“黑飞”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分析
航班延误与取消
无人机干扰机场空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航班延误和取消,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需要保持航道畅通无阻,一旦有无人机侵入飞行空域,就可能引发碰撞风险或干扰飞行员视线和雷达系统,从而危及飞行安全,一旦机场发现无人机非法飞行活动,通常会采取紧急措施限制航班起降,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
旅客出行受阻
航班延误和取消不仅给航空公司带来经济损失,更给旅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旅客可能因航班延误而错过重要的商务活动、家庭聚会或旅游行程等,长时间的等待和滞留还可能引发旅客的不满和投诉,对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威胁
无人机非法飞行还可能对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无人机若被用于非法活动如侦察、投放危险物品等,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人机也可能被用于窥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
应对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防范无人机非法飞行的根本途径,应进一步明确无人机飞行的法律法规边界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针对无人机非法飞行的监管难题,应不断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加强低空探测和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雷达、光电等探测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无人机进行识别和追踪,实现无人机飞行的实时监管和预警。
加强行业自律与公众教育
鼓励无人机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加强自律管理,在产品中植入安全防护功能并提醒用户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无人机非法飞行危害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普及航空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机场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无人机非法飞行等突发事件,加强与公安、空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在发生无人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