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公司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捍卫企业清白与全球半导体产业秩序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的一则官方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8月16日,中微公司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已正式向美国法院提交诉状,起诉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 List,简称“CMC清单”)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中微公司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也再次将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复杂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件背景:中微公司再遭“误伤”
2024年1月31日(美东时间),美国国防部根据《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公布了更新版的CMC清单,中微公司等73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这并非中微公司首次遭遇此类“误伤”,早在2021年1月14日,美国国防部就曾将中微公司列入涉军企业的CMC清单,但经过中微公司的积极申诉并提供充分证据后,同年6月3日成功被移除,时隔三年,中微公司再次被列入该清单,这无疑是对其企业声誉和市场信心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中微公司的反击:法律途径成必然选择
面对美国国防部的这一决定,中微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动,公司表示,自被列入CMC清单以来,已竭尽所能与美国国防部进行沟通、澄清事实,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不符合CMC清单的认定标准,尽管中微公司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截至正式起诉之日,仍未如愿从清单中移除,中微公司不得不采取法律途径,请求法院要求美国国防部撤销其错误决定,以消除误解,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并保障公司股东、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利益。
中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博士在公告中表示:“我们对美国国防部将中微公司再次列入涉军清单深表震惊,这一决定是错误的,是毫无根据的,我们相信法院会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将中微公司从CMC清单中移除,我们也愿意继续与美国国防部保持沟通,友好妥善地解决所存在的争议。”
CMC清单的争议: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后果
CMC清单的制定依据是《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旨在识别在美国直接或间接运营的中国军事企业,这一条款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争议,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邱梦赟、律师助理韩小西撰文指出,1260H章节可以涵盖的中国企业范围非常广,很多并不符合大众对军事企业认知的民企也可能被认为是“军民融合贡献者”,这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做法,不仅无理打压了中国企业,也破坏了中美正常经贸合作。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指出美方做法违背其一贯标榜的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打击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信心,损害美国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终将反噬自身,他敦促美方立即纠正上述歧视性做法,为中国企业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环境。
四、中微公司的实力与贡献: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领头羊
中微公司作为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其地位举足轻重,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60岁的尹志尧博士从美国回国创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微公司已成长为市值接近千亿的上市公司(最新市值为909亿元人民币),公司主要生产刻蚀设备、MOCVD设备、薄膜设备、环保设备等,其刻蚀设备在国际市场已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电容性高能等离子体刻蚀设备(CCP)方面,市场占有率达到30%甚至更高。
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严重影响到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性的背景下,中微公司积极推动自主可控战略,尹志尧博士表示,中微的刻蚀机基本可以覆盖大部分刻蚀机应用,虽然与国际同行相比有“两三代”的差距需要追赶,但已经基本能实现自主可控,主要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率已达到90%以上,并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末达到100%,中微公司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多元化和稳定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法律诉讼的意义:维护企业权益与全球供应链稳定
中微公司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的决定,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也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秩序和供应链稳定的维护,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针对特定企业的歧视性做法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中微公司的法律诉讼,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消除误解和偏见,恢复企业的清白和声誉,同时也为其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