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进ICU,一场警钟长鸣的悲剧

新画 科普 2024-07-26 49 0

在2024年的一个普通日子里,黑龙江安达市青肯泡乡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14岁的初中生在课堂上因过量服用处方药卡马西平而突然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ICU抢救,这起事件不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再次将未成年人药物滥用和处方药监管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本文将详细回顾这一事件的始末,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事件回顾

2024年6月5日,黑龙江省安达市古大湖镇中心学校初三学生小聪(化名)在课堂上突然晕倒,神志不清,据其母亲刘女士回忆,当天下午她接到学校电话,赶到学校时孩子已失去意识,无法正常行走,随后,小聪被120急救车送往安达市立医院,因病情危急又转院至大庆人民医院,在大庆人民医院ICU,小聪经历了近47个小时的抢救,做了两次血液循环后才逐渐脱离危险,恢复意识,医院诊断结果显示,小聪为药物中毒,同时伴有肺部感染、高乳酸血症、血管舒张性休克、低钾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事件的起因是小聪在课堂上吞下了30片处方药卡马西平,据小聪透露,他听说这种药能致幻、放松心情,于是出于好奇,在没有任何医生处方的情况下,从当地利达大药房购买了这些药物,购买时,药店工作人员并未要求他出示医生处方和身份证,轻易地将药品卖给了他。

背后的原因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进ICU,一场警钟长鸣的悲剧

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小聪的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因好奇而滥用处方药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到某些药物的“特殊效果”,进而产生尝试的冲动,这种猎奇心理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易导致严重后果。

药店的违规售卖:根据《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在销售处方药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要求购买者出示医生处方和身份证,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药店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这一规定,导致未成年人能够轻易购买到处方药,利达大药房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在安全教育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此次事件来看,古大湖镇中心学校在药品安全教育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轻易获取并服用处方药,反映出学校在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方面的漏洞。

家庭监管的疏忽: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此次事件中,小聪的家长并未及时发现并制止孩子的异常行为,导致悲剧的发生,这提醒我们,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管和沟通,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进ICU,一场警钟长鸣的悲剧

应对措施

加强药品销售监管:针对药店违规售卖处方药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药店进行严厉处罚,应建立健全药品追溯体系,确保处方药的销售和使用全程可追溯,还应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监管,防止其成为未成年人获取处方药的便捷渠道。

提升学校安全教育水平: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药品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处方药的危害和滥用的风险,应定期组织消防、地震等紧急情况的演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和在楼梯间打闹等危险行为。

加强家庭监管和沟通: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管和沟通,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长还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进ICU,一场警钟长鸣的悲剧

提高公众意识: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未成年人药物滥用问题的关注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报道相关案例和防范措施,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用药观念,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让他们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法律责任。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进ICU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未成年人药物滥用和处方药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升教育、强化沟通,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孩子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新画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