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古墓发掘出吨文物,墓主身份成谜,围观老农:我知道是谁
张载有诗言:“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古之文物,多深埋地底,常人无从知晓,然盗墓贼因垂涎其中利益,陕西一古墓发掘出吨文物,墓主身份成谜,围观老农:我知道是谁而费尽心思探寻之,故考古之人应尽早保护之,避免其遭受叨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厚葬之风盛行于世,有身份、有地位的古人都会采用繁琐复杂的丧葬仪式,还会精心装饰墓室,在其内放置众多价值不菲的陪葬品。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偷盗墓葬的贼人,他们贪图古墓的陪葬品,想要以此来换取钱财。
到了今天,盗墓贼已不像古代那般猖獗,但依然存在于世间,盗墓的事情时常发生。在前些年,一座唐朝古墓出土了一件重达27吨的国宝,挖出这件国宝的不是考古工作人员,而是盗墓贼。
后来,这件国宝被有关部门寻回,并交给了考古专家研究。国宝失而复得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考古专家因为墓主人的身份而头疼不已。直到一位围观村民大喊:我知道,墓主人的身份才最终得以揭开。那么,围绕这座唐朝古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围观村民为什么说他知道?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呢?
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2004,在那一年,陕西西安附近的庞留村里,来了一些陌生人。当天深夜,庞留村的村民听到了爆炸声响,有些村民想要报警,却发现村里的电话线被人切断了。另外,村民还发现在村口处有人把守。无奈之下,村民只好等这些人离开之后再报警。
警方到来后,进行了简单的问询和调查,之后通知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很快,考古工作人员便赶到了事发地点。经过初步的勘察,考古工作人员基本确定这里地下存在一处古墓,并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
在向上级部门汇报之后,上级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不仅让考古工作人员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而且要求公安机关抓捕盗墓贼,寻回被盗文物。在2006年,盗墓贼杨彬等人落入法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2010年,一件重达27吨的被盗文物被公安机关寻回,并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考古专家确定这件27吨的文物是一套石椁,它由31块雕刻精美的石头组成,长宽高均超过了2由于这套石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它被考古专家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由于这套石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它被考古专家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在公安机关追捕盗墓贼,寻回被盗文物的同时,考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发掘工作。虽然考古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是,当古墓的墓室被打开时,里面的情形依然让他们感到愤怒。
尽管考古专家通过一些文物碎片确定这座古墓修建于唐朝,但是,这座古墓的墓主人身份却成了考古专家无法破解的难题。
就在考古专家陷入困境之时,一位围观村民大喊到:“我知道墓主人的身份。”村民的话,立即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随后,在这位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专家来到距离唐朝古墓不远处的地方,看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
考古专家见此,急忙对这块石碑进行研究。通过解读石碑上的文字,考古专家知晓了其上的内容,这块石碑记载的是一位唐朝宫女柳氏的生平,她曾经是武惠妃十分喜爱的侍女,死后陪葬在武惠妃的陵墓旁。
根据石碑上的发现,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被盗的唐朝古墓乃是唐朝的武惠妃。武惠妃是唐玄宗的妃子,同时还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凭借着姣好的容貌,善于逢迎的能力,武惠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虽然武惠妃生前并不是皇后,但是,在死后,她却被追封为“贞顺皇后”,并以皇后之规格,下葬于敬陵。
在后来的发掘清理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些哀册残片,在其上刻有少许文字。通过辨识残片上的内容,考古专家发现了“贞顺”的字样,这有力地佐证了墓主人是武惠妃的推断。
遍观围绕敬陵的整件事情,有关部门应当吸取教训,加大打击盗墓活动的力度,减少盗墓活动的发生,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人们也应当加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文物的行为。只有这样,盗墓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