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星链规模商用可能要等年卫星宽带民用进程加速
作者/IT时报记者钱立富
编辑/钱立富孙妍
近日多方消息称,我国“千帆星座”计划(“G60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将在今年8月发射,未来将由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根据规划所披露的信息,“G60星链”和中国星网的“GW星座”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低轨卫星互联网络,各自将发射的卫星数量超万颗。
虽然中国版“星链”启动在即,不过距离正式规模商用,仍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可能要等5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基于中高轨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互联应用在国内日益成熟,满足应急救援、野外探险、野外监测等场景下的联网需求。而从近期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S2024)来看,随着终端成本和上网资费的下降,基于中高轨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互联相比之前“亲民”了很多,助力卫星宽带在ToC领域打开新局面。
01高通量卫星上网成当前主流
MWC展馆外,白田乐将卫星上网机连接移动电源,摆放在一处空地上,接下来无须他再操作,上网机会自动调整天线角度对准天空中的卫星。
很快,附近人群的手机上就多了一个无线网络信号,成功连接后即可上网。《IT时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实测,下行速率5Mbps左右,上行2Mbps左右,无论是视频通话或是在线观看视频,都比较流畅。
白田乐是卫星互联网智能终端和通信服务提供商网翎OneLinQ公司的产品总监。“我们连接的是亚太6D高通量卫星,最高支持上行20Mbps/下行100Mbps带宽,可满足全国覆盖的宽带服务体验。不过实际中,我们对用户提供下行8Mbps/上行2Mbps上网服务”,白田乐介绍,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上网速度会受到周围建筑物、天气以及上网人数影响。
亚太6D卫星于2020年7月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采用Ku/Ka体系的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
基于中高轨高通量卫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较为流行。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卫星上网终端在着陆现场投入使用,助力媒体记者传输现场视频画面。”MWC上海展上,迅翼卫通公司工作人员刘华向《IT时报》介绍。
迅翼卫通在MWC现场展示了多款卫星上网终端,适用于便携式、固定式、车载、机载、船载、星载、物联网等多种应用场景。“在国内,我们也主要基于亚太6D高通量卫星为用户提供服务。”刘华说道。
02满足特定消费级场景需求
目前来看,我国卫星互联网主要是满足应急救灾以及勘探、监测等行业应用。

“前不久,国家相关部门投入资金,指定26个省市自治区所有县,都要配备卫星宽带便携式设备,中国版星链规模商用可能要等年卫星宽带民用进程加速用于救灾工作”,MWC现场,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不过,ToC领域也是卫星宽带服务提供商所想拓展的领域,尤其是在野外拓展、荒野旅游越来越流行的当下。
网翎OneLinQ公司销售副总裁朱麟之前曾带领团队在西藏、新疆、青海等地进行实地走访,极大增强了她对民用卫星宽带市场的信心,“需求量是很大的,比如每年硬派越野车的销量在20万台左右,还有200万牧民半年时间都无法接入网络,这些需求都还没有被满足。”
降低上网终端和资费使用成本,是卫星宽带进入民用市场的关键。
目前最成功的消费级卫星上网业务,无疑是马斯克推出的Starlink。Starlink页面信息显示,针对住宅用户,硬件设备费用是599美元,资费为120美元/月,速率在25-220Mbps;针对漫游用户,硬件设备费用为2500美元,资费上涨至400美元/月。
相比之下,我国基于中高轨高通量卫星提供的卫星宽带服务,成本高出不少。
据业内人士介绍,之前卫星上网终端的价格在15万元至20万元。现在,终端价格下降很多,以OneLinQ网翎卫星上网机为例,标准版售价2.98万元,Pro版售价4.98万元。但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价格仍然高昂。
流量资费方面,刘华介绍,迅翼卫通每GB流量在500元左右。朱麟则表示,网翎卫星上网流量资费为320元/GB。对比之下,卫星上网比目前蜂窝移动网络数据流量资费高出很多。
不过,国内卫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当前的目标用户并非针对所有的普通消费者,而是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网络连接需求,比如满足户外旅游人群在移动信号盲区短时间的娱乐、工作需求。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这样的终端成本和资费成本基本可以接受。
03“高低结合”面向6G
当前,国内卫星通信正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除了基于中高轨高通量卫星提供卫星上网服务,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以及5GNTN和卫星融合应用的出现和普及,更好满足用户在信号盲区与外界连接的需求。
在MWCS2024上,全球首款搭载天通卫星通信功能的汽车仰望U8越野玩家版亮相中国电信展台,汽车直连卫星可为车主提供可靠的双向语音通话、双向短信通信服务,从而保障车主按需接入卫星通信网络。
而随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络的逐渐成形,未来人们将享受到更便捷的卫星网络服务。
2020年9月,我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分布在距地面590公里至1145公里的低轨轨道。2021年4月,央企中国星网集团组建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机构方面预测,星网工程卫星将在2024年下半年批量发射,2026年左右加速发射。
除了“GW星座”,我国另一个低轨卫星星座则是“G60星链”,未来将进行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据近期媒体报道,“G60星链”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预计将于8月5日在太原举行。
产业链正在跃动,迎接这波浪潮的到来。
中低轨星座的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小巧轻便的终端成为必须。在MWCS2024上,记者看到多款自动便携卫星上网终端,甚至有厂商推出直连卫星的笔记本产品。
“我们正积极跟进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将会推出相应的产品”,朱麟说道,“某种程度来说,网翎是家虚拟运营商,硬件和向用户提供服务是我们的强项,卫星资源越来越丰富,对我们来说会越来越好。”
高通量卫星、低轨星座的建设与运营热潮,将会极大促进我国天地一体5G/6G网络建设和全球无缝覆盖,将帮助我国在汽车、海事、航空、无人机等取得数字化智能化竞争优势。
排版/季嘉颖
图片/IT时报费锋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